WHAT:
学习应该是主动的、是手段、是过程、是工具、是终身的。
WHY:
1、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学习者,对于感兴趣的,他们会主动去学;
2、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,足够的学习资料,创造宽松的、能够去探索的环境,鼓励、判断、分析、安抚,一样都不能少,这和掰着孩子的手指头教他数数比起来难多了,并且是一生的事情;
3、我们焦虑的最关键原因是因为过去和将来,而孩子是我们链接过去和未来的一个纽带。
HOW:
1、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学习者。
作者的女儿在上幼儿园之前从来没有刻意教过她写字,但是有给她买过《写给孩子的趣味汉字》,里面都是象形文字,结果她女儿就会用自己创造的象形文字跟自己的母亲交流,比如要写“抓”的时候会画一个爪子,再画一只手。用自己的育儿经验来说明,爱学习是孩子的天性;
如果对于一个沉溺于游戏中的孩子,你会怎么做,如果他学习成绩不好,你会怎么办?父母的责任不是逼着孩子走“正道”,盯着写作业,遇见打游戏又是砸电脑手机,又是断网,结果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。
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面对数学考二三十分的孩子的态度是“我自己数学就很差,我为什么要求我儿子数学一定好?”
面对沉溺于游戏的孩子,他拿过孩子打的游戏发现真的很好玩。最后找一些设计巧妙、制作精美、历史题材丰富的游戏给儿子,结果儿子最后问一些很生僻的历史问题,甚至他都答不出来,最后他儿子留学日本,研究的就是历史。
2、父母的辅助必不可少。
父母的作用肯定不是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,更不要眼睛总盯着孩子的成绩。钱教授的儿子能够从游戏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也就是说生活中让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很多,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这个兴趣,并引导他们爱上这个兴趣。他在这时候选择从找能够让儿子学到知识的游戏,并且面对孩子提问的他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上,不是没有下文,而是找来资料让孩子自己去查,慢慢的孩子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。
父母要做的就是把眼睛从孩子的作业及学习成绩中挪开,想办法给孩子创造学习的环境。
3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在具体的学科知识上,而在日常习惯的养成和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中。
如果孩子不会,我们要等一等,要耐心一点。根据美国脑科学学者保罗-麦克兰的观点,人类大脑最高级的“哺乳类脑”也就是边缘系统,是在孩子小学四年级才开始高速发育,在这时候,很多小时候怎么都学不会的问题,这时候会突然很快的就学会,家长最需要给到孩子的就是耐心。
古希腊哲学家认为,“过去和未来是人类不快乐的两大原因,眷恋、留恋过去,期许、恐惧未来,都会让我们失去幸福的能力。”
而孩子,恰恰是我们与过去和未来的一个连接体,让我们联想到我们自己的童年和过往,更让我们时时展望或者担忧着未来。
这就是很多父母焦虑的最主要的原因。
学习是一种手段,是过程,是一生的事情,不要让孩子在考上大学之后永远也不想再翻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