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朱瞻基开启宦官文化教育之门
朱元璋大概也相信,“流氓不可怕,就怕流氓有文化”,所以他明令禁止太监读书识字。这条戒律被他曾孙朱瞻基破了,朱瞻基虽说是明君,但显然没有朱元璋的工作热情,需要有人帮他打下手,太监首当其冲,不识字就很麻烦。
所以,朱瞻基干脆在宫里开了个学校,称“内学堂”,所有太监都要接受“再教育”。太监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,为后期他们走向政治核心层奠定了基础。明朝很多太监的学问都非常高,像魏忠贤这种目不识丁的非常罕见。比如冯保,其书法造诣极高。
3.朱祁镇创造宦官专权的范例
如果说,朱棣破了朱元璋的禁,朱瞻基给太监插上了翅膀,明英宗朱祁镇则是放飞太监的“罪魁祸首”,从他开始,太监不再是隐身的助手,而是变成了政治主导者。
由于朱祁镇的信任,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,利用批红的特权,游走于文官集团,大量培植党羽,讨好明英宗,成为权倾一时的实权派人物。
随着“三杨”的老去,王振事实上控制了朝政,他甚至直接把竖立在宫门前的那块,“内臣不得干预政事”的牌子给摘了!
王振的“得意之作”,就是一手导演了“英宗亲征”,把朱祁镇送给了瓦剌人做俘虏。
4.成化年间之后宦官政治的确立
从成化皇帝朱见深开始,明朝的太监,以团队姿态,集体步入政治生活的核心圈。以汪直、刘瑾、冯保和魏忠贤为代表,呈现越来越重要的趋势。
①汪直专权时代
汪直开了两个先河:一是以太监之身总领京师“十二团营”,开了太监掌兵权的先例;二是创办西厂,以“西风压倒东风”的姿态,让大明的步入特务政治最黑暗的时期。
②刘瑾专权时代
刘瑾人称“立皇帝”,比坐在龙椅上的明武宗看着还要高半截!刘瑾恐怕是明朝最通透人性的太监,他一面能把荒诞的明武宗伺候得舒舒服服,一面又把司礼监打造成以他为首的“八虎集团”,同时又上下其手,玩弄文官集团于股掌。
刘瑾擅权根本不需要遮遮掩掩,甚至都不怕皇帝知道,更不惧反对派的攻击,傲立权力顶峰游刃有余。
刘瑾曾经创下几项骇人记录:一次性廷杖数百名官员,公开杀害反对派官员,罢黜内阁成员。
③冯保与内阁合流时代
冯保的权势其实不亚于明朝历史上任何一位太监,但是他有两点好处,一是明大局,自觉做张居正的后盾,二是有道德约束,不敢肆意妄为。因而,冯保是明朝少有的权倾一时,下场不算太凄惨的大太监。
④魏忠贤专权时代
魏忠贤是明朝太监中,将权力运用发挥到顶峰的权宦。他的故事耳熟能详,不赘述。
明朝太监受到皇权青睐的原因
明朝太监之所以受到皇帝的青睐,并且群体性崛起,最终成为政治生态的一极,绝不是偶然因素。大体上,它跟皇权的三个需求有关。
1.情感因素
历史上有三个王朝,太监的权力很大,一个是东汉,一个是晚唐,还有一个就是明朝。东汉的太监是“狐狸”,借着皇权的虎威装腔作势。晚唐的太监是“老虎”,不高兴连皇帝都吃。明朝的太监是“家犬”,对主人是忠心耿耿。
明朝虽然有以谋反罪处死的太监,但事实上,所有的太监都对皇帝忠心耿耿。他们自幼与皇帝相伴,与皇帝形成近似血亲的情感认同。而且明朝的太监文化素养很高,有的还扮演着皇帝启蒙老师的身份,这种优势是别任何一个朝代所没有的。
2.工作需求
从情感依赖上升到工作需求,几乎是无法摆脱的必然。老朱是工作狂,满以为子孙们能跟他一样珍惜屁股下的龙椅,可事实上,养尊处优的子孙们,肯定是一代不如一代。能力不行,热情下降,处理公务费力劳神,恨不得只保留享受权,别的都扔给别人。
朱瞻基让太监们背书包上学,其实就是看透了这一点,没人打下手,根本玩不转。
3.政治诉求
最重要的一点是,自古皇帝与文官集团就是一对冤家。文官集团嘴上喊着“圣明”,骨子里恐怕根本看不起皇帝,变着法子从皇帝手上抢权,时时刻刻玩弄皇帝的智商。
明朝以前有宰相制,皇帝只需要对付宰相就行了,但是朱元璋“粗暴”地废除了宰相制。这种状况下,皇帝不是省心了,而是不得不面对更庞大文官群体。
皇帝一个人玩不过文官集团,骨子里也不信任他们,但是政务还需要他们维持,怎么办?找信任的人监督并制衡他们。
这就是宦官集团走向政治前台的根源。跟文官集团不同,宦官没有家,他们视皇帝为自己的根,又基于朝夕相伴的情分,宦官对皇帝的忠心更单纯,远非文官集团可比。虽然这个说法太绝对,大体上是这个状况。
明朝太监在政治生态中的作用
客观来讲,明朝的太监在政治生态中,扮演的角色很重要,也可以说,他们的正面作用,还是要远大于负面作用的。
1.皇帝的耳目
锦衣卫、东厂这些特务机构,虽然名声很臭,但是客观讲,如果没有这些机构的存在,皇帝必然会成为聋子瞎子,在帝制政治环境下,这是不可思议的事。
2.内阁的平衡器
明朝以前的宰相制,有一套完整的相互制约机制,比如三省六部制。但是明朝的内阁制是个四不像,既不是宰相制,有类似于宰相制,还没有监督制衡机制。这就是明朝中后期,内阁辅臣内部斗得你死我活的原因之一。
内阁之间斗争,皇帝还能放心,可是万一内阁成员一团和气,甚至同气连枝怎么办?所以,必须要有第二支掣肘的政治力量。以印太监为首的司礼监掌,成了平衡内阁权力的利器,形成了内阁是“外相”,掌印太监是“内相”的相互制衡格局。对内阁专权,起到了有效的防范作用。
3.君臣的桥梁
司礼监的权限后期不仅局限于“批红”和承旨盖章,还直接将触角伸向六部执行机构。这个职能,既是对内阁权力的延伸性监控,更对外朝与皇帝的沟通,起到了嫁接作用。
我们知道,明朝的皇帝“很懒”,经常不上朝。尤其是嘉靖和万历两任皇帝为代表,很多大臣当了一辈子朝臣,竟然不知道皇帝长啥样。在这种状况下,司礼监代表皇权,与外朝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。
总结
总的来说,明朝的太监之所以权利那么大,是有历史根源的,是对大明内阁制政治生态的有效补充。明朝的太监与内阁,形成了“内外朝制”,也屡次爆发太监专权的现象,不过,客观地说,明朝的太监,没有脱离基本规则存在,他们的作用还是以正面为主。之所以名声不佳,其实受累于个别案例,以及士族阶级对宦官鄙视的立场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